3月28日,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举办。活动由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协作机制主办,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、北京中关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承办。
在主旨报告环节,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、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德保围绕“成果转化的角色演进,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”主题,以个人亲身经历,从时代特征、核心功能、重点任务三个维度,畅谈了不同阶段科技成果转化从业人员和机构的任务与挑战。
王德保介绍道,拟定这个题目与个人的职业生涯有关。1996年受学校委派,他到深圳筹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,由此在深圳工作了20年。2016年,学校又安排在广州筹建清华珠三角研究院,如今在广州也近10年了。2019年,又参与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筹建工作。“我在清华大学的身份是教师,但离开科研的主战场已有很多年。借此机会,我想谈谈国家提倡成果转化多年,我们这些从业人员和机构,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和路径。”王德保说。
消除信息孤岛、消除信息不对称
首先是20世纪90年代。那个时候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,重点提出了解决科技经济“两张皮”的问题。当时我们已经察觉到市场、社会和企业的需求。其中,技术改造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,快速提升产能是社会的主要期待。但是成果转化面临校企间存在隔阂的问题,甚至形成了信息孤岛,很多情况下信息是不对称的。
那时的主要工作是消除信息孤岛、消除信息不对称。我们经常做的是项目成果信息的传播、项目对接洽谈的会议,以及对合同进行适度的管理,是“服务员+经纪人”的身份。
那时的成果转化机构附属于高校院所,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,很多时候要根据高校院所的主责主业开展工作,做好成果转化并不容易。
我们常常手上拿“一本汇编”,到处发布信息。每年年底做清华大学科技成果汇编,我们拿着“一本汇编”行走大江南北,广受欢迎。
助力企业跨越“死亡之谷”
时间进入2000年,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,为融入全球产业链,我国提出产业要向高端走,即创新创业孵化企业。我们这些人的角色转变了,重要的是要做好创新要素的聚集,做好创业企业全周期的管理,助力企业跨越“死亡之谷”。
这段时期,互联网诞生并迅速普及。早期信息传播的工作被互联网取代,我们必须要进化、做提升。由此,我们的主要任务转变为做好产业化落地、科创企业培育孵化,以及创新体系建设。
以“设计师+投资者”的身份,我们中有一些独立法人实体机构开始市场化运作,也聚集了一些创新要素。但是一个关键要素仍是稀缺的,即资金。
以向项目投入资金为抓手,我们手上拿的已经从“一本汇编”转变为“一张支票”。有一张支票,就可以聚天下英雄为所用。这就是角色的转变。
关于成果的认知和分类,我想一类是“四新”技术里,可以改造优化某一个产品或生产环节,大学里很多已经以横向合同的方式转到企业里面。还有一类是商业模式创新,是服务和贸易型的,因为有互联网做基础支撑,我们这些人在里面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。作为我们的职业选择,可以将一系列技术组合集成为产品作为企业的主营业务,以投资方式成立创业公司。这是真正发力的地方。这一类实际上是稀缺的,转化起来并不容易。但我们做转化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中间的一类。
设立公司之后,如何跨越“死亡之谷”?其实起到牵引作用的还是投资。有投资的时候能够聚人,能够支持技术产品持续迭代,能够让企业跨过资本的寒冬。
很多专家讲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面临的问题,第一个是成果的管理,但我认为限制成果转化的是团队的支撑能力。很多老师希望自己亲自下场,这对很多的科学家、教授是很大的挑战,能成功的不会超过5%。
我们关注的真正困境,是资本不往前端走,科研不往后端走。产业也不往前端走,就空出来形成了谷底。所以跨越“死亡之谷”,是我们转化人员和机构应该重点发力的地方。
从拿“一本汇编”变成拿“一张支票”,也对转化人员的角色提出了专业化要求,对转化机构提出了独立实体、自主决策、自主聚集资源的要求。所以,我们提出要建立新型研发机构。新型研发机构的主责主业是为成果产业化架起一座桥梁。我们要设计好桥梁,以投资人的方式支持研发、聚集人才,投资之后还要为企业孵化赋能,使其成长为一家成功的公司。
近年来,国家明确提出培育新质生产力,实施高质量发展;明确提出科技自立自强,产业链自主可控。在融入全球供应链的时代,我们可以跟随;而新时代我们要自立自主。这对成果转化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,我们的功能转变为体系化布局,找到合适方向做技术攻关,找到合适成果做转化。
这个时代,同样有一个技术特征,就是整个社会、全球的技术底座已经从互联网跃升到人工智能,可研报告一类的常规工作,一定会而且正在被人工智能取代。
人工智能不仅是对大学科研人员或者行政事务人员的工作挑战,对成果转化人员同样也有挑战。所以,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对成果转化的深刻影响。
当下,我们的角色转变成一个“组织者+引领者”,主要任务是找准突破方向,全力组织好技术攻关。既要在浩如烟海的成果里找到有用的东西,也要向后看到产业落地。
政府大力投资的背景下,我们要将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紧密结合,构造产业生态,以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为根基,实现创新要素的融合和贯通。
这时,资金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。各级各地政府成立创投基金,投在科技创新上的钱是有充分保证的。
在这个时代,一定要聚集好领军人才,才能够做好成果转化的工作。他们对技术有深刻的理解或者是行家,对产业和投资有深刻理解,对资本运作至少也是半个专家。
因此,我们的关键能力转变为洞察力,关键抓手从手拿“一张支票”提升到拥有“一双慧眼”,能够穿越时代的迷雾,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。因此,我们的团队要转变成一个自觉的团队,要有全球的视野,要有行业的引领,才能够做好这个工作。
在科技部指导下,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现在的工作主要包括:第一是组织攻关,第二是主导攻关,第三是组织转化。定位为“有组织科研+有组织成果转化”集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枢纽。无论怎样组织,还是有一些观念转变、认识深化、资源配置的关键问题需要解决。
体制机制创新永远在路上
从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层面,可以看到要求不断更新。根据这些政策,我分析认为,解决了2个问题,还有2个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。
一是解决了“不敢转”的问题。因为产权界定和国资授权之后对供给侧而言,科研人员已经没有心理负担。二是解决了“不愿转”的问题。因为有激励和评价机制的重大调整后,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提升起来了。
我认为,“不会转”还没有解决。我们还看不到一个成果转化人员的招聘,也就是没有职业人员来做这件事情。“无力转”也还没有解决。要有成果转化机构聚集创新要素,同时这个要素可以自由自主调动,以响应市场的需求。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真正的解决。
现在,我们强调“四链融合”。我认为,单从成果转化的角度来讲是“3+1”链,即人才、技术、资金以初创企业为载体融合起来,然后嵌入产业链里形成不断成长的生命力。
对于成果转化人员,我认为要提出“三化”的要求,转化机构的主责主业定位要非常清晰,人员要职业化、专业化、市场化。
有组织的成果转化的组织,不是学校院所的一个科研管理部门,而是一个专职从事转化的机构,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创新要素聚集在一起,并高效运用。
我简单地梳理一下。第一,刚才提到的3阶角色,其实并没有被取代。现在是3阶共存,不断地壮大、升级、扩展,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第二,人员的职业属性是非常关键的。做成果转化、做项目投资,要做好穿越经济周期的准备。第三,要与时俱进,响应时代的召唤,顺应国家政策的要求,求新求变求发展。目前成果转化已经上接科研,后嵌产业。中聚要素,就是转化机构真正要发力的关键。第四,政策到位后,执行要落地生根。
最后,我归总一句话:成果转化大有可为,但是道阻且长,让我们共同携手奔赴远方。